首页 > 新闻 > 社会 >
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教学设计及反思

发布时间:2025-07-08 10:55:40来源:
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教学设计及反思


一、教学设计

1. 教学目标
  • 知识与技能
    • 掌握诗歌中的文言词汇(如“三重茅”“安得”等)及诗歌背景。
    • 理解诗歌叙事与抒情结合的特点,体会杜甫“推己及人”的情怀。
  • 过程与方法
    • 通过多层次朗读(初读感知、再读品析、三读悟情)感受诗歌节奏与情感。
    • 结合历史背景(安史之乱)分析诗人境遇与家国情怀的联系。
  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    • 感悟杜甫“大庇天下寒士”的博大胸襟,培养社会责任感。
2. 教学重难点
  • 重点:诗歌情感的递进(从个人苦难到忧国忧民)及语言特色(如“冷似铁”“雨脚如麻”)。
  • 难点:理解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”的崇高境界。
3. 教学过程
  • 导入
    • 通过杜甫生平(“诗史”“诗圣”)及《春望》《三吏三别》等作品,引出其现实主义风格。
  • 朗读指导
    • 教师范读,学生跟读,标注节奏与情感(如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的高昂与“呜呼”的悲怆)。
  • 内容分析
    • 分层解读:秋风破屋(动态描写)、群童抢茅(社会现实)、夜雨湿屋(个人困境)、推己及人(理想升华)。
    • 语言品析:动词“卷”“飞渡”“洒”的精准性;比喻“冷似铁”“雨脚如麻”的画面感。
  • 情感升华
    • 对比杜甫与陆游、范仲淹等人的家国情怀,联系现实(如扶贫、抗疫)深化主题。

二、教学反思

1. 成功经验
  • 朗读贯穿课堂:通过分层朗读(个人读、小组读、齐读)帮助学生体悟情感层次,尤其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部分的重复朗读引发共鸣。
  • 历史背景与文本结合:通过安史之乱的讲解,学生更易理解“长夜沾湿何由彻”的双重含义(自然夜与战乱夜)。
  • 拓展迁移:引入《又呈吴郎》等作品,强化杜甫“推己及人”的一贯思想。
2. 不足与改进
  • 学生主体性不足:部分环节以教师讲解为主,可增加小组合作探究(如对比李白浪漫主义与杜甫现实主义)。
  • 情感共鸣待深化:需补充更多现实案例(如当代“寒士”的定义),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社会责任。
  • 朗读指导细化:对“唇焦口燥呼不得”的愤怒语气与“吾庐独破”的坚定语气需更具体示范。

三、总结

本课通过朗读、品析、拓展多维度设计,既落实了诗歌语言与情感的教学目标,又激发了学生对杜甫精神的敬仰。未来需进一步平衡“教”与“学”的关系,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,使古典诗歌教学更具时代生命力。
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