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云飞:莫迪访华避开阅兵有3重顾虑 权衡中美关系
-
中印边境问题未彻底解决
-
尽管双方已达成部分脱离接触协议,但印度国内强硬派仍对华持戒备态度。若莫迪高调参与中国军事展示,恐遭反对党攻击“软弱”。
-
-
“大国自尊”心理
-
印度自诩为“不结盟领袖”,不愿被视为“依附中国”。避开阅兵可凸显“平等对话”姿态,迎合国内民族主义叙事。
-
三、务实外交:经济合作优先,军事议题降温
-
访华核心目标在经贸
-
莫迪此行重点在于吸引中国投资(如制造业、新能源)、缩小贸易逆差,而非军事合作。淡化军事色彩,更符合当前印度“发展优先”需求。
-
-
避免刺激地区国家
-
印度与越南、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存在南海问题共识,若与中国军事互动过密,可能影响其“可信伙伴”形象。
-
莫迪的“走钢丝”策略:未来挑战
-
中美压力加剧:美国要求印度在芯片、军工等领域对华脱钩,而中国则希望印度加入“全球南方”合作框架。
-
俄罗斯因素:印度依赖俄制武器,但西方施压减少对俄合作,莫迪需在军备自主与外交平衡间寻找出路。
结论
莫迪避开阅兵并非偶然,而是精心计算的战略动作:
-
对美信号:印度不会成为中国的“盟友”,维持“战略自主”。
-
对华信号:合作可深化,但敏感领域(如军事)需谨慎。
-
对内交代:展现“强硬而务实”的领导人形象。
这种“模糊平衡”短期内或为印度争取利益空间,但长期来看,随着中美对抗升级,莫迪政府终须面对更艰难的选择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